发布日期:2025-07-06 21:15 点击次数:162
乾德六年,即公元968年农历十二月初二,东京开封府内忽然传来几声婴儿啼哭。这已经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赵光义看着怀中的这个小生命,心中涌起无数思绪。
人生毕竟非神,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孩子越多,责任也越沉重。赵光义隐约感觉自己正慢慢地老去,那份肩负的重担愈发沉重。这个孩子曾被多次更名,但为保持文章连贯,我们统一称他为赵恒。
年幼时的赵恒,实际上并不太受父亲赵光义的宠爱。但他的伯父、当时的皇帝赵匡胤却非常喜欢他,认为他聪慧异常,容貌俊秀,于是将他接入宫中抚养。《宋史》记载:“(赵恒)幼时聪颖过人,仪表非凡,与诸王嬉戏时,喜扮演战阵,自称元帅。太祖宠爱他,亲自抚养于宫中。”
展开剩余85%开宝九年十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他的兄弟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关于宋太宗登基,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
据说,宋太宗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曾与宰相赵普和宋太祖赵匡胤三人共议皇位继承。杜太后认为赵匡胤得天下,缘于周世宗柴荣死后,幼主柴宗训登基,因幼主年幼,国势动摇,才给了赵匡胤机会。因此,杜太后主张皇位应传给兄弟赵光义,再由兄弟传承,才能保障国家长久稳定。最终,杜太后让赵普将遗命写成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千百年过去,真相已难考究。从这故事看,杜太后显然期望皇位传给兄弟中的某人。然而,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使局势发生变化。
这个人便是北宋元老宰相赵普。赵普字则平,是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开国功臣。宋太祖时代许多大事,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统一战争,赵普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太宗时期,赵光义曾向赵普探询传位之策。赵普明白其意——皇帝不欲兄弟继位。于是赵普劝说他,历代皇帝传位多是子传子,宋太祖赵匡胤当初把皇位传给兄弟,乃一大失策。难道赵光义也要重蹈覆辙?赵光义听后甚是欣喜,也许自此刻起,他彻底放弃了让兄弟继位的想法。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尚存,赵光义需想办法安置他们。德昭的事前文已有提及,有兴趣者可翻阅;而德芳则在风华正茂之时突然去世,年仅二十三岁。如此一来,威胁赵光义传位的两大隐患相继消失,只剩弟弟赵廷美仍是潜在威胁。
没错,赵廷美最终也因不堪压力而自杀。曾威胁皇位安稳的人一个个离世,表面上看似顺利,实则未来更加复杂扑朔迷离。
许多读者可能会疑惑,文章主角是赵恒,为何还讲述这么多无关内容?原因很简单。
若按常规继承,皇位本不会落到赵恒头上。皇帝最钟爱的长子元佐是继承人首选,而赵恒不仅未获宋太宗足够宠爱,且母亲非正室皇后,加之他为第三子,按嫡长子继承制根本轮不到他。
然而,命运常爱开玩笑。长子元佐因不被太宗邀请参加皇子宴席,一怒之下纵火烧毁宫院,被废为庶人;次子元僖则因宠爱妾室张氏,冷落母亲李氏,张氏一时得宠,欲用毒酒害李氏,却阴差阳错令元僖误饮毒酒当场身亡。无奈之下,赵光义只得立赵恒为太子,赵恒由此意外成为储君。
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光义驾崩,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历史进入了宋真宗时代。
赵恒刚即位时,确实推行了若干有利于宋朝发展的措施,如鼓励群臣直言献策、发展农业生产、限制皇亲国戚等。赵恒曾言:“国家大事,足食为先。”因此,宋真宗初年社会一度进入小康局面,被史家称作“咸平之治”。
但不久,他就面对即位后的第一个重大难题——北方宋辽边境的战乱。因宋太宗时期对外多次失败,宋军逐渐陷入被动,辽军频繁袭扰边境,掠夺财物。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辽朝萧太后与圣宗皇帝亲率重兵压境,宋边关危机四伏。朝廷内部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宋真宗性格较为软弱,初欲听从主和派建议,考虑迁都南下。
危急时刻,寇准等人挺身而出,将主和派核心王钦若调离京城,且多位大臣施压,宋真宗才勉强同意亲征。由于内心犹豫,迟迟未出征。寇准便机智地积攒战报,集中上呈,令赵恒大为震惊,急问对策。寇准说:“只要陛下御驾亲征,危机即能化解。”
赵恒无奈,只得北上前线。果然如寇准所言,赵恒至澶州时,士气大振,局势大为好转。辽军不敢再战,主动求和。宋真宗亦有和议意愿,经过多次谈判,双方最终签订“澶渊之盟”。
协议规定:辽军撤兵,宋每年输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以兄弟国相称。澶渊之盟带来了积极影响:换取了长久和平,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民族融合;但也有消极面:宋真宗在强势军事条件下选择屈辱和议,成为宋朝空前耻辱。财政压力陡增,民众负担沉重。
《中国通史》评价:“此和议虽损失不大,然乃宋以来空前对外耻辱。”但宋真宗对此似乎心甘情愿,认为和平换来的长远稳定足以弥补财物损失。
然而,宋真宗的软弱和对战争伤害的回避,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更有朝中权臣王钦若不满寇准战后权势,处处挑拨离间,称寇准不顾皇帝安危,反对战争。王钦若还强调澶渊之盟的屈辱,终致宋真宗愤而罢免寇准宰相职务。
宋真宗问王钦若:“打仗不成,有何雪耻良策?”王钦若答曰:“封禅。”
封禅乃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禀报功德之盛典。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皆曾于泰山封禅,因其治绩卓著,方有此仪式之资格。
宋真宗身着华服,面向先祖灵位,祭拜天地神灵。然此举意义有限。相比前朝帝王,宋真宗一生所成仅有初期几年的政绩,封禅只能满足其内心江山梦,却无实质助益于大宋国运。
澶渊之盟后,国家进入相对安定期,本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良机。可宋真宗却将大批精力花费于祭祀典礼,朝政荒废。大臣只能无奈观望,社会矛盾日益累积,国力因皇帝耗费而受损。
这笔花费对皇帝或许无关痛痒,却是百姓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财富,惨遭浪费。百姓亦有权利安居乐业,不应成为统治者的牺牲品。
文章末尾,我想多说几句。宋真宗一生充满波折与传奇。那个开创“咸平之治”的宋真宗已成过去,后来他励精图治的光辉逐渐消逝。他的一生即将谢幕,功过得失将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显现。
《宋史》有云:“真宗初登基,多所作为,至澶州既盟,封禅频行,祥瑞频至,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举国上下如痴如狂,唉,实属怪异。”
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二月二十日,宋真宗赵恒在汴京延庆殿驾崩,终年五十五岁。
发布于:天津市